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丁汉平教授访问工程研究中心并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

发布者:凌意瀚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6

2025年7月3日,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航天与机械工程系的丁汉平教授(Prof. Hanping Ding)应凌意瀚老师之邀来到公司与师生开展了精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于材料楼A105作了题为:“Development of Readily Manufactured and Interface Engineered Proton-Conducting Solid Oxide Electrolysis Cell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的专题学术讲座。

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P-SOEC)由于具有较低的工作温度(500-700°C)、高能效及高纯氢输出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大规模制氢的重要技术。然而,目前P-SOEC发展仍面临制备复杂、界面匹配差、长期稳定性不足等瓶颈问题。丁汉平教授的报告围绕“面向工程可制造的P-SOEC界面设计与制备工艺”展开,介绍多材料协同界面设计:通过优化电解质-电极界面,解决气体扩散、离子传导及电极反应的耦合难题,可规模化制造工艺:开发低温共烧、层压成型等适用于质子电解池的制备路径;三重导电(电子-离子-质子)阴极设计:提出新型多孔界面复合电极,提升低温下的界面反应动力学。

本次报告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在结构优化、材料选择、界面工程与长期稳定性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高效制氢与低温启动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案,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讲座内容紧贴当前能源与氢能发展前沿,不仅展现了国外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方向的研究深度,也为公司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技术启发。

在讲座结束后,课题组员工代表也分别就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汇报。丁汉平教授在听取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与细致建议,指出应更多关注材料工程尺度下的结构连续性、跨界耦合机制的验证手段,以及实验设计的工程可转化性。同时,也鼓励员工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国际视野与交叉学科融合,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未来,课题组将持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研网络,力争在氢能、固体氧化物电池与电解池体系等前沿交叉领域取得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